公益筑梦 | 凌云队小组开展“做非遗守护人,扬竹编文化”公益活动
7月30日,一场名为“竹编记忆·匠心传承”的公益直播活动在四川省崇州市道明竹艺村举行,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这次活动由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组成的“凌云”公益小组组织举办,旨在通过直播展示非遗竹编的历史、制作过程以及竹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活动的举办不仅给竹艺村带来了热闹与活力,也为推广优秀的非遗文化贡献了青年力量。
展现非遗竹编文化 绵绵鱼灯徽州游,声声评弹润姑苏,朵朵绒花金陵下,节节新竹蜀地留。2000多年来,竹作为四川崇州一带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曾也是“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兜”的繁荣景象。竹编在这里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且一直以来都是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上午的直播活动以竹艺村的人文历史和景色风光为主题,向观众展示了这个古老村落的独特魅力。
“凌云”公益小组的组长刘奕苹说:“非遗文化是不可复刻的文化瑰宝,而竹编工艺因取材特殊且做工复杂而未能广泛推广,我们希望集互联网之长补传统宣传之短,助力竹编走进千家万户。”
“我每天都要砍竹子,编这个戳箕。”一位村里的90岁篾匠向公益小组成员叙述了近年来竹艺竹编传承的现状,“以前我们都是编些生活用品,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上来了,竹编的工艺品也开始受到欢迎了。”这让公益小组的成员更加坚定地认识到传播非遗文化和继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匠人视角下的竹编制作 下午的直播活动紧随竹艺匠人的视角,展示了从成竹到成品的竹编制作过程。观众们通过直播镜头,亲眼见证竹艺匠人们的匠心独运,近距离地感受到了竹编工艺的精湛和独特之处。竹条在竹艺匠人手中交错编织,展现出独特的纹样和形状。匠人们用他们的双手传承着千年的竹编文化,他们的匠心和执着让竹编艺术得以延续并焕发出新的生机。
为了更好地体验非遗文化,公益小组成员亲身参与了竹编工艺品的编制过程,他们在竹编匠人肖师傅的指导下学习了竹编的基本技巧,亲手制作了一些简单的竹编工艺品。非遗艺术植根于乡村风土人情,更因贴近群众而富有生命力、创造力,通过亲身参与,小组成员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竹编艺术的魅力和非遗文化的珍贵。
小组成员郭佳伟在亲手完成了一件竹编后十分兴奋:“看到竹编在我的手中逐渐成型,我真正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公益直播,更是一次青年志愿者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积极参与。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作为近年来乡村振兴的一个典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所在地崇州道明竹艺村将特色农业、竹编产业、休闲体验、文化创意及美丽新村建设相结合,打开了一条崭新的乡村振兴文旅之路。
“竹编是我们的文化传承,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竹编工作室,也能为现代的室内装饰提供各种形态和风格的竹编成品。”竹艺村红梅竹编、东篱集店长蔡凤谦女士向我们讲述了竹编的传承与发扬创新,“现在有了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我们在继承传统竹编文化的同时也要发扬创新精神,让竹编产品更加艺术化、现代化,让传统的竹编艺术文化也能与时代同行,历久而弥新。”
文创产品是非遗在传承中不断开拓创新的时代成果,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竹编凝结了竹艺非遗传承人的创新心血,竹编作品的创新不仅让非遗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更带动了一方群众增收致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推进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载体。发扬和传承非遗文化,就是要不断拓宽广大群众了解非遗、体验非遗、学习创作非遗的渠道,不断创新非遗走进群众生活的形式与内容。
这次名为“竹编记忆·匠心传承”向更多人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公益小组的参与也展示了青年力量在推广优秀非遗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次活动不仅为道明竹艺村带来了关注和支持,也为竹编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了青年力量。
撰稿:伍玉琛 图片:郭佳伟 伍玉琛 刘奕苹 内容校对:唐鹤梦 李曜希 刘奕苹 本文来源:中国公益在线责任编辑:佚名 |
上一篇:自行车 与父亲有关的往事
最新内容
- “一拍三经,三经一心”——这一拍经理念已获得著作权保护
- 东阳市助联体|共庆元宵猜灯谜 睦邻欢聚齐欢笑
- 蒸花馍,迎新春,“蒸蒸日上”过大年
- 东阳市助联体|一副春联,竟在老人心中掀起这般波澜
- 从蓝色海洋畅想绿色未来,亚洲金融论坛第一财经工作坊成功举办
- 东阳市精康服务指导中心开展助残增能活动,丰富残疾人精神生活
- 方便面 那些与思念相关的流金岁月
- 伟人诞辰日 文友聚饶阳
- 总台《第二届“ESG榜样”盛典》大幕开启!
- 塔尖家族教育办公室与平澜公益强强联合,以公益彰显企业担当
- “生”生不息|第三届爱普生保护生物多样性青年行动亮点抢先看
- 温暖守护,让爱有家 | 叠纸游戏萌宠领养系列活动首站落幕
- 紫砂名人诸葛勋
- 以乐会友,星海同游,搜狐号2024诗与爱丽丝·艺术季系列活动圆满成功
- 喜迎国庆 繁荣民族文化——任丘举行赵树标“乡愁三部曲”座谈会
-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情暖中秋关爱老人
- “捉蒋”功臣王国才的跌宕人生
- 中国具有现代商业精神的群体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