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语境下文化自信的省思与构建
长春理工大学 刘欣然 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作为凝聚时代共识、传承精神血脉、传播共同价值的重要力量,文化在推动人类演进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一、中国当代文学与社会主义文化传统 中国当代文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与社会主义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社会主义文化传统强调人民性、集体主义和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深刻地影响着当代文学的创作主题、人物塑造与价值导向。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文学作品多以反映劳动人民的奋斗历程、建设热情以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主题,如许多描写工人阶级、农民群体在工业化和农业合作化进程中的文学篇章,它们激励着人们为社会主义事业拼搏奉献。 这种传统在当代文学中得以延续与发展,当代作家在创作时依然秉持着对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幸福追求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关注,以文学的笔触记录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如脱贫攻坚、科技创新等主题在文学作品中的呈现,展现出社会主义文化传统在当代文学中的鲜活生命力与与时俱进的适应性。不仅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更在潜移默化中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当代文学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凝聚民族精神、塑造社会风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中国的多样性传统与文化自信 中国拥有着源远流长且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思想,以及各民族、各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这些多样性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中原文化的厚重、江南文化的灵秀、西北文化的豪放等,各自孕育出独特的文学艺术、民俗风情与价值观念。民族文化方面,56 个民族的文化瑰宝交相辉映,从藏族的宗教文化艺术到蒙古族的草原文化,从维吾尔族的歌舞文化到朝鲜族的民俗文化等,它们在语言、艺术形式、生活习俗等方面展现出的独特魅力,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共生格局。 这种多样性传统在当代社会中,不仅是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更是激发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的源泉。当人们深入了解和体验这些多样性传统时,能够深切感受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从而树立起坚定的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多元价值。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坚定地树立起文化自信,以独特而包容的中国文化形象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三、重塑文明观,建构中国话语 在全球化浪潮中,重塑文明观并建构中国话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传统的西方中心主义文明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文化格局的认知与构建,而中国拥有悠久的文明历史与独特的文化智慧,有能力也有必要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观。中国的文明观强调文明的平等性、交流互鉴性与多元共生性,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摒弃文明冲突论的狭隘观念。在建构中国话语方面,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为核心,结合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与国际合作理念,打造一套能够准确表达中国立场、中国方案的话语体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便是中国话语在国际事务中的生动体现,它将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思想与当代全球治理需求相结合,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领域逐渐形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话语范式,为世界文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思路,也为中国在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中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与尊重。 四、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人才是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的核心力量。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关键举措。一方面,要注重文化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体系中完善文化艺术相关学科建设,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培养具有扎实文化功底、创新思维和国际视野的文化人才。例如,在高校艺术专业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文化创作实践中提升技能与创新能力;在中小学教育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普及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艺术的兴趣与感知能力。 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文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文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鼓励文化人才在创作、研究、传播等领域大胆创新。通过设立文化奖项、提供创作基金等方式,激发文化人才的创作热情与创新活力。同时,促进文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打破地域、行业壁垒,让不同领域、不同背景的文化人才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形成文化创新的集群效应,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事业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与智力支持。 五、中国文化与诗经的起源发生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源头经典之一,其起源与发生反映了当时丰富的社会文化风貌与先民的精神世界。 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诗经》的产生与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在政治方面,它是当时社会治理与礼仪规范的一种文化反映,许多诗篇被用于宫廷礼仪、外交场合等,体现了政治文化的需求;在经济层面,《诗经》中对农业生产、劳动生活的描写,如《豳风·七月》详细记录了农民一年的劳作过程,反映了当时农业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人们对劳动成果的歌颂与期盼;从宗教角度,部分诗篇蕴含着对天地神灵的敬畏与祭祀文化内涵。从文学艺术发展的角度,《诗经》的起源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初步成型,其赋、比、兴的创作手法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当代,对《诗经》起源发生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内涵,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基因,也为当代文学创作在艺术手法借鉴、文化意象运用等方面提供丰富的灵感源泉,使《诗经》这一古老经典在当代文化语境下依然能够绽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与艺术价值。 六、孔子“道”的当代阐释 孔子所倡导的“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与社会治理思想,在当代社会仍具有深刻的阐释价值与现实意义。孔子之“道”的核心在于“仁”,“仁”所强调的爱人、尊重他人、注重道德修养等理念,在当代社会人际关系构建、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个人层面,以“仁”为准则,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遵守道德规范,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与精神境界,如在社会公德方面,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等行为;在职业道德领域,强调敬业奉献、诚实守信等价值观。从社会治理角度看,孔子“道”中的“礼治”思想虽与现代法治社会有所不同,但其中蕴含的秩序构建、规范制定等理念可以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在社会道德规范建设、公共秩序维护等方面,适当借鉴传统“礼”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教育、社会舆论引导等方式,促进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实现社会的有序和谐发展。同时,孔子“道”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对当代教育理念的完善与教育实践的优化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推动教育更加公平、高效地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七、文艺创作中美学精神的现代化阐释 文艺创作中的美学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与阐释。传统美学精神强调意境、神韵、含蓄等审美特质,在当代文艺创作中,这些美学精神依然有着深厚的影响力,但同时也与现代审美观念相互融合。现代文艺创作在继承传统美学精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体情感的真实表达与社会现实的反映。 在小说创作中,作家们既追求作品的文学性与艺术性,通过细腻的文字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意境,如莫言作品中对高密东北乡独特地域文化意境的构建,又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将人性的挣扎、社会的矛盾等纳入创作视野,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时代意义。在影视创作方面,传统美学中的视觉审美元素如古典建筑、服饰等与现代影视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同时在剧情编排上注重故事性与情感共鸣,将传统美学精神中的情感表达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相契合,如一些古装剧在展现古代文化美学的同时,融入现代爱情观、价值观等元素,使作品在传播传统文化美学的同时,也能被当代观众广泛接受与喜爱,推动文艺创作中的美学精神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创新发展,为当代文艺作品注入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 八、重读鲁迅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与思想先驱,重读鲁迅在当代文化语境下具有深远的意义。鲁迅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与人民的苦难,如《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揭露,《孔乙己》对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的刻画等。在当代社会,虽然封建制度早已不复存在,但鲁迅作品中对人性弱点、社会不公、民族劣根性等问题的批判精神依然具有警示意义。 在社会道德建设中,鲁迅对国民麻木冷漠、自私自利等现象的批判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公德与个人品德的培养;在文化批判方面,他对传统文化中糟粕部分的批判促使人们更加理性地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鲁迅的文学创作手法如犀利的讽刺、深刻的白描等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经典范例,激励当代作家在创作中勇于揭示社会现实问题,以独特的文学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涵。 鲁迅的文明观强调文化的自主性与民族性,在全球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重读鲁迅有助于我们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坚守中国文化的根基与特色,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与竞争,使鲁迅的思想与作品在当代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持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精神引领与文化滋养作用。 五、总结 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前景壮阔,世界文明交流频繁,增强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到当代的创新发展,从文化人才建设到文化创作与传播的新态势,这些内容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勾勒出中国当代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的壮丽图景。深入研究与探索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推动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与国际传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独特价值与卓越贡献。 本文来源:公益在线责任编辑: |
最新内容
- 助力从数学大国到数学强国 希望学向北大数院120余名学生颁发奖学金
- 迎新年学雷锋.爱心传递温暖进校园
- 兴山县高桥乡红军小学组织学习《湖北省平安建设条例》
- 兴山高桥:严守职业底线 争当廉洁从教表率
- “零碳未来”公益课程走进蓉城小学播撒绿色希望
- 新时代语境下文化自信的省思与构建
- 清远市“牵手‘清保’,益童圆梦”活动成功举办
- 2024“ 国际志愿者日”聚焦上海长宁国际外籍人员子女学校(SCIS)志愿者团建日活动
- 兴山县高桥红军小学“扫黄打非·护苗”主题活动作品喜获佳绩
- 非遗剪纸进校园 传统文化润童心
- 探索科学奥妙 放飞科技梦想
- 阅读让心更暖,富邦华一向龙溪小学捐赠“爱心阅览室”
- 兴山高桥:迎接县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监督工作组检查
- 暖心关爱 点亮未来 经典名著小书包捐赠活动走进杜康镇小学中心校
- 兴山县高桥乡开展校园安全暨管制刀具排查工作
- 兴山县高桥乡红军小学举行红色主题全员运动会
- 广西第三站——广西马山县爱心助学活动
- 中国逾50个城市和600所学校为庆祝世界儿童日而点亮, 携手促进儿童心理健康